2023最新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五篇)

时间:2023-07-10 05: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最新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最新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篇一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

严重危害;
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

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

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

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
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
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
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
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

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

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

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3.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资料展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这艘船英国用来干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 书)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 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板书)英国入超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陈澧《炮子谣》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 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板书)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资料展示)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及禁烟运动的简单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 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提 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回 答)发动侵略战争。

(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
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 书)

三、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示意图》、有条件可以放映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可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示意图的能力。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板 书)《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时图片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条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片中寻找所需信息,得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这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

(提问)该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到掠夺。

(提问)这些条款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各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深层次思考挖掘历史信息,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出“协定关税”危害最大的结论。

(教师补充总结)《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破坏,对中国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掠夺,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通过通商口岸向中国大规模地倾销廉价工业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尤其是“协定关税”对中华民族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
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屈辱的近代。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的民族将会何去何从?!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我们追求怎样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有效的教促进有效的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自己的历史教学,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的现象出现的更多,在听评课时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更突出。讲课老师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学生却在那里自己干自己的,老师问一问,学生齐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小组讨论,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
另外历史教学者没有将教学立足于现实,对学生萌发的不良价值取向,没有给予及时的矫正。这些问题怎样解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鸦片战争》一课教学(本节课我觉得我的设计有好的地方,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结合《鸦片战争》一课,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三维目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实现来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节课的疑难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适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让历史课生动活泼、精彩、贴近生活,让死的历史变活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重现。如 通过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体验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让学生体验林则徐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吸纳新知的开阔胸襟。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放眼看世界的人。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
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三、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篇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宣汉县圣灯中学 符美珍 以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总是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从鸦片战争的原因讲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农村初中的孩子信息闭塞,他们对于鸦片的毒害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无法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重大意义,更不能体会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这堂课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资料、请教父母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鸦片,并做好记录。新课时,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了预习情况,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危害?然后讲鸦片战争的原因。我发现通过增加这一环节后,不但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同时能使他们轻松体会到鸦片战争对于国民的危害,英政府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重要性,也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学习本册屈辱史的部分开了好头,带着这份爱国热情,不愁学生不爱学习历史了。

由此我想到了,今后的教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文编排的结构一成不变的进行。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考虑学情,多花点功夫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教师才能轻松自如的把握住课堂教学。同时学史使人明爱国这一学习目的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应该能迁移至其他相关课文的学习。篇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作者:张书亮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 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 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
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 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篇四: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战争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战争是否存在避免的可能,或者是如若统治者英明神武、敢于以平等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我国又是否会失败?

鸦片战争在英国科教书上被称为“九票之战”,何也?原因便是当年英国议会只以九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议。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发起是大多数英国当权者所不愿看到的。

英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在我个人看来,一不是为了割地,二不是为了赔款,战争的初衷只是想借此打开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而战争的结果与条约的签订则是后话。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经是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并正往殖民主义过渡,其在全球的殖民地数量以及工业生产力已经相当惊人。而当时的大清国则是将闭关锁国奉为国策,推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其经济总量仍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数量占世界二分之一,实力也不容小觑。因此,这场战争其实是两个体质的较量,也是近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碰撞。

回过去来想,倘若当权者有邓小平爷爷的思想境界、充分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那么完全可以在战争前主动提出五口通商、互设使馆,引进外国先进工业与文明。而英国方面自然也不会把虎门硝烟被毁的鸦片作为侵华借口,他们自然也知晓贩毒至他国本就是卑鄙行径,更甚者可能配合清政府对其国非法商人进行处界。

倘若清朝政府能够在贸易上做到互通有无,英国就不会以每年大量白银出超中国而头痛不已,其也全然没必要以武力侵略中国破坏其欧洲文明者的形象。

在我看来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摒弃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惯性思维、热爱近代科学文明,将英国先进的工业农业及军事引入中国社会,依照中国人民的智慧,照样画葫芦并在其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工业化的中国。即便封建君主体质不变,依靠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完全可以与英国平起平坐,共同成为全球霸主。

只可惜清政府的愚昧无知,认为只有儒家仁义礼智信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放弃了与近代文明提前接轨的机会。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不在于封建制度,而在于封建制度塔尖的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如果统治者有俄皇彼得、日皇明治一般的开阔思维即使封建大清,亦可完胜资本主义之大不列颠。篇五: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

正题。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
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篇二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场景“虎门销烟”、观看视频“鸦片输入的影响”、“火烧圆明园”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
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篇三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 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1、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3、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篇四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西安使用岳麓版教材。岳麓版将课程标准必修1的两个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整合为“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个单元,“鸦片战争”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因此,鸦片战争的篇幅很小。尽管编写者已经努力展现细节,但用于教学仍感欠缺。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必须从马嘎尔尼访华说起,由此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再从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中西差距就看得很清楚了。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惊醒,《南京条约》的危害大都是后人的认识,当时大多数没有这样清醒的概念,因此条约的影响可以点到为止。我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过程与方法”:

(1)以“两份‘国书’”、“两张礼单”、“两个现象”、“两种认识”为“抓手”,从历史的细节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做准备;

(2)讲述鸦片问题的由来,讨论鸦片问题的危害;

(3)统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军力和伤亡数字,以“粪桶阵”、“剥人皮”等为切入点,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

(4)讲述新思潮的萌发情况,讨论民族“觉醒”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感悟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细节,学生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离开历史的细节,单纯的说教起不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认识固步自封、自大、排外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
思考近代中国如何才能实现民族崛起;
这些情感目标有待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或许不止于此,或许目标过高,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同学们初中学习过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还有什么印象?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迟到的战争,认为中国挨打未必是因为落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觉醒?你们认同吗?

【意图:了解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提出新的问题,不希望学生有完满的回答,旨在激发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思考做铺垫。】

第一个环节:两个国家

1.两份“国书”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率领一个约800多人的使团,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致乾隆皇帝的信函。

同学们看这封信函的一部分内容: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阅读):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洋行,买卖货物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凡英国尚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词语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乾隆皇帝给予这样的答复(要求学生阅读):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对这两份“国书”,同学们怎么看?

【意图:指导学生阅读两份“国书”,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英王来信和马嘎尔尼的六点要求中,认识到鸦片战争前英国发展对华贸易的迫切心情;
从乾隆皇帝的答复中,使学生认识中国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着强烈的“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

2.两张礼单

展示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
座钟一架;
天体仪;
地球仪;
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
毛瑟枪、连珠枪;
铜炮、榴弹炮数门;
军舰模型;
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意图:以“两份礼单”为抓手,讨论“两份礼单”的礼品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英两国经济形式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而英国则已经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并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

3.两个现象

(1)中国现象

电视剧《鹿鼎记》中兵部侍郎明珠说的一段话: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补充讲述: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多磕头,表示顺从;
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2)英国现象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个现象”?这“两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有什么不同?

【意图: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现象”进行剖析,思考“两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两个国家政治状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切均听命于皇帝,官员不作为,阿谀奉承,政治腐败。而这一时期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王权进一步被削弱。中英两国政治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

4.两种认识

(1)中国看英国

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 《鸦片战后》

(二)97页

材料三: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2)英国看中国

马嘎尔尼没有达到出使中国的目的,离开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一路之上,马嘎尔尼对中国社会进行的详尽的观察,形成了对中国的认识: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不仅盲目自大,而且对西方几乎一无所知,思想愚昧,而西方对中国则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祸起鸦片

1.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仅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对外国商品基本没有需要。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1799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四千多箱,到1839年,猛增到四万多箱。

展示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对于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官员上书道光皇帝:

材料二: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鸦片问题的由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鸦片大量流入中国的危害,理解清政府禁烟的目的。】

2.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皇帝授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雷厉风行,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利益。

3.战争烽烟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曼彻斯特的三十九家公司联名上书外交大臣:“作为工业者的我们,不但因近来的中国事件失去了这个市场,而遭受损失„„我们的资财大部分都卷入了这种贸易。这个贸易的停顿,我们的货物被扣留,对我们已极为不便,而且将来可能遭受极严重的损失”。他们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中国方面这种侵略行为,给予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

英国下院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议案。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一场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可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以教师的简要叙述为主,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发动了一场对中国的战争,明确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

第三个环节:“旷世”战争

1.瞠目结舌的数字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

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
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问题:中国拥有80万军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也不乏英雄,如关天培血染虎门炮台,陈化成以67岁高龄,战死疆场,定海三位总兵以死报国。但是,中国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意图:教材中采用的统计数字,对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会促使学生思考:拥有很多“优势”的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2.匪夷所思的攘夷

在鸦片战争中,出现过这样一些现象:

(1)杨芳“粪桶阵”御敌:1841年,清政府派“名将”杨芳前往广东“痛剿”英军。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杨芳认为洋鬼子一定使用了什么“邪术”。为了对付这些“邪术”,杨芳传令各地保甲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让污秽的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上,必然大败英军。结果,粪桶未能抵御住英军,我们还是战败了。

(2)奕经“五虎御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3)裕谦“剥人皮”御敌:在鸦片战争中,为了惩戒英国人,裕谦决定剥英国俘虏的人皮。裕谦在写个皇帝的奏折中报告:“先将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留作奴才马韁,再行凌迟枭示,其黑夷咪哈叨亦即戮取首级,剥皮枭示,俾众咸知奴才有剿无他,以杜其首鼠两端之念。察访兵民,无不踊跃称快,所有赏项,奴才已饬粮台查明照格发给。”结果,“剥人皮”没有震慑住英国人,裕谦还是战败了。

教师点拨:作为军人,裕谦是有血性的。镇海失守后,他投海自杀,实践了“城存俱存”的誓言。但是,以“剥人皮”对付英国人,使民族自卫变成狭隘的仇恨宣泄,它除了宣泄一下愤恨的情绪外,也许更是一种无奈。它虽然显示的情绪和意气,但却不能显示理性和力量,并不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意图:对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这些奇怪现象,学生会觉得很荒唐、很可笑。但这些现象也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顺势引导,怎么看这样的现象?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面对外敌入侵,我们应该怎么办?促使学生思考】

第四个环节:历史何以至此

1.战败的“代价”

1842年8月,英国军队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要求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内容,思考《南京条约》的影响。

【意图:经过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阅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2.中国的“觉醒”

(1)懵懂的“觉醒”

经过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人,感觉到世界的变化,开始关注世界。

介绍两本著作:《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瀛环志略》:是徐继畲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徐继畲改称英“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够平等的看西方人了,这也是一个进步。有人称徐继畲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补充说明:这两本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太大的影响。《海国图志》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倒是后来在日本翻印几十万册,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徐继畲被罢官后,《瀛环志略》一书也被禁。

【意图:教师介绍《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材料,使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所谓“觉醒”有比较“真”的认识。】

(2)还没有“觉醒”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材料二: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谕耆英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记载:“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1860年10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意图:补充必要的材料,讲述具体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并没有从战争失败的惨痛记忆中真正惊醒,中国依然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中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失败了还不知道失败的原因,失败了还没有醒悟,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3)何时才“觉醒”

被清王朝视为千年和约的《南京条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长期和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放火烧了圆明园。中国清政府再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经过这次战争,中国人真的惊醒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来到上海,刚和外国军队接触,就被震撼了,感叹“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湘军将领胡林翼奉命进剿太平军,看到在长江上逆流行驶的外国轮船,船速非常快,当即“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据说,临死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天要变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开始真正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终于放下了天朝的架子,开始与西方“正常”打交道了。

再后来,甲午战败的耻辱,更是惊醒了中国人,一场变法自强的政治改革运动开始。

问题: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意图:简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终于“真正”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兴起,设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开始“平等”的与西方交往。通过史实的讲述,使学生感受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艰难与坎坷。】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

——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先生说:“吸取历史教训的前提,是历史要大体上是真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假历史,就只能被坑害。”

张鸣先生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明确的观点:一是要讲真历史,只有从真历史中才能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二是指出了讲假历史的后果——“坑害”和“被坑害”。

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坑害”和“被坑害”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些老师常常被所谓的历史结论左右,被定势思维束缚,人云亦云,不去深入探寻历史的本源,根据所谓的历史结论解读历史,以论带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视教材为“圣经”,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历史,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坑害者”的角色,那么学生也只有“被坑害”了。

拒绝做“坑害者”,这应当是历史教师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坑害”就会少些,当然也能更好的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不去“坑害”。

一、触摸历史——透过细节看鸦片战争

受学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简练。这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证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容量,但这样做也抽取了历史中最丰富、最鲜活的东西——历史的“血”与“肉”,只剩下一堆干枯的历史“骨架”,嚼之无味。

受教材这种“特色”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成了“骨架”,一节课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惟独缺少了丰富的史实、丰满的人物。

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一切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具体史实构成的,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历史的细节,才能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更好的理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中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1.从“两份国书”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命出使中国,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
乾隆皇帝也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信。阅读和分析这两封信函,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2.从“两张礼单”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
乾隆皇帝也给英国国王回赠了大量的礼品。观察“两张礼单”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3.从“两个现象”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电视剧《鹿鼎记》兵部侍郎明珠一段精彩的道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状况。1760年继承英国王位的乔治三世力图扩大王权的失败,反映了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4.从“两种认识”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了解世界。反倒是英国人,对中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可触摸的历史,一点一点的推动和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理解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思考历史——摘下眼镜看鸦片战争

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总是习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历史,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历史。这样看历史,总也看不到历史的另一面。

对鸦片战争这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果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转变一下观念、转化一下角度,或许也会有新的发现。

1.对于“侵略”的思考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要求都不加区分的归结为“侵略”。

鸦片战争前,英国希望发展、扩大和中国的贸易,这是工业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则不需要这种贸易。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贸易要求都斥之为侵略要求。

对于《南京条约》,也不能将其所有内容都视之为英国的侵略要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这些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而条约中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反映了工业国扩大贸易的经济要求,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侵略。如果把这也视为侵略,就等于肯定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的正确性,肯定中国与世隔绝的合理性。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如果只盯住“侵略”二字,对一切问题、现象的分析、判断都从这两个字出发,这是一种思想的偏执,这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这样教历史,学生可能就只记住了两个字:“仇恨”,这恐怕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2.关于落后的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后,不仅是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反映在中国对世界的无知,反映为中国人的愚昧。

从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些官员的言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
从鸦片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式的愚昧。一场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以这样一种愚昧的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值得思考。

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要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民族,改变观念也是最重要的。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关注到中国人观念的落后,只是一味的强调制度、经济落后,不利于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这似乎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必然结论。仔细探究中国近代史,拷问中国究竟为什么挨打?仅仅是因为落后吗?

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挨打并非完全都是因为落后。当英国要与我们谈判发展贸易问题的时候,我们以天朝自居,拒绝与英国人进行任何接触;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敢于扣押英国政府的谈判代表;
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候,我们敢杀外国公使,攻打外国领事馆。我们这个民族封闭太久了,不了解这个世界、更不懂得世界规则,干很多啼笑皆非、荒谬之极的“违规”之事。这些是否也需要反思呢?从一定意义上讲,“违规”同样也要挨打!自我封闭也会挨打!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完全准备好了吗?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了解吗?如果能从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链接历史——放大视野看鸦片战争

历史课是一节课一节课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课只能按照教材所述内容去讲授。放宽历史的视界,也许更能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看“鸦片战争”能向前看到到康乾盛世,或许我们能看的更真、看的更准、看的更清,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的会更到位。

把看“鸦片战争”能向后看到到甲午战争,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思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又回到“太平盛世”的梦幻中,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普遍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仍然沉醉于美轮美奂的天朝盛世中。我们这个民族对伤痛忘却的太快了。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是,中国真的觉醒了吗?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圆明园的冲天火光,才将国人惊醒,中国真正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再败于东洋“撮尔小国”,天朝梦醒,一场变法运动由此揭开。

建立起历史的链条,从长时段看历史,会看得更清。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也就不会被“坑害”了。

为了历史的尊严,为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多讲一些史实”。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篇五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甘谷四中

漆随意

《鸦片战争》是高一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高一教材的第11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
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推荐访问:鸦片战争 反思 教学 最新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字(五篇)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