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13篇)

时间:2023-03-28 0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13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

2.初步学习文章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桂林山水清奇峭拔的神态叫人心醉,而富春江的山水奇丽多姿,更让你“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检查预习

1.结合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老师补充:

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南朝梁武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就封了他一个闲官。吴均也是一位史学家,为人耿直,如实写史,结果得罪了皇帝,书稿被焚,自己也被罢了官。

《与朱元思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书信形式。本文从现代文来看,属于山水游记。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称“四六文”。

2.学生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不错读、不断读。

(1)结合文中注释,老师补充强调。

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líng)泠

窥(kuī)谷横柯(kē)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散读、学生齐读。

(3)找出文中的骈句,重点朗读,体会其特点。

三、师生合作疏通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重要的字词,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答。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雾;净尽无余;同样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方向并非实指,任船所至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左右、大约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5.水皆缥碧:青绿色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的水;胜过;奔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耐寒常绿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借;争着;向上;比高远

9.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笔直地;向

10.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形容水声的清越;发出

11.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美丽;和谐之声

1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停;断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
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
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
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
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
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1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习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篇文字清新、笔调淡雅、蕴涵浓烈情韵的散文,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

一、导入

大家住校一个星期之后,心里最想干什么?(回家)为什么?(想家了)那如果让你离家几十年,你会想家吗?你会想念妈妈做的饭菜吗?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想家的感受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品琦君的春酒,去体验作者的这份情感吧!

二、识琦君,盼春酒

1、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2、教师出示图片及简介文字引领学生走近作家。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

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真篇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三、入课文,饮春酒

1、一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喜庆味儿。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2、二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

要求学生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情态的句子表情朗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补气、健脾、明目的哟!”“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以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回流鼻血,太补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等句子,重点指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语调。

3、三读课文,读出作家的情怀:

探究:结尾一句“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感慨可谓意蕴无穷。那为什么就找不到了呢?(引导学生对主题深层次探讨)

明确: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生活的深情怀念。

风俗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贡品堆得“慢慢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中国传统的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四、找佳句,品春酒

1、找出喜欢的语句,尽情朗诵,细心品味。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堆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脸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寥寥几笔,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亲密随和、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让人向往不已,读来也像是尝到春酒一般妙不可言。

2、教师总结:

琦君曾经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他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3、迁移阅读:

读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

品析: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

五、做积累,赞春酒

1、学生说感悟的话:

提示学生可用“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明白了(知道了、记住了)……”的句式,内容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技巧,还可以是作者的情感等带给你的影响与震撼。

2、教师归纳学生积累:

例: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读准了这些词语的音领会了词语的意。

甘醇 薏仁 橄榄 枸杞 酬谢 气氛 撒开 衣襟

挑剔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记住了大量叠词的运用可以增添文章的亲切感。”

“谢谢你啊琦君,你让我懂得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刻内涵,一杯春酒故土情。”……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五

摘要: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多思 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里,都能很快与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那富有感染力的容,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教学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将其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1、学生课堂上敢插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2、学生敢对教材说“不”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有学生对标题提出异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从??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书籍是甲骨文,并非书籍的雏形,所以,师生达成共识,本标题不能准确说明书籍的演变过程。

3、学生敢对教师说“不”人非圣贤,敦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如老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

二、树立敢疑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疑就是不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六

《动物的睡眠》这篇文章是出自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别了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这三种动物的睡眠原因、时间和方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3、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ppt课件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

2、学生汇报。(ppt课件展示三种动物的睡眠)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ppt课件展示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的ppt幻灯片,增强对课文理解。

2、自主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的ppt幻灯片,理解海参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的ppt幻灯片,加深对课文理解。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用幻灯片展示其他一些动物的睡眠方式。)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七

本节课以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把握每次实践练习的机会,充分熟悉,熟练.理解搜索的要领,达到活学活用.

从教材地位上分析,本课在此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两种使用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网络使用技巧,提高上网效率.教材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学生能够自的,自觉的使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从本课教学要求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并且学会比较,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其信息素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性分析,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从学生特点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始终掌握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鉴于以上考虑,对本课的讲授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模式上使用探索研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分组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让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课堂效率.

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

屏幕录像软件

搜索骑兵软件

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

前几节课使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网络知识,基本能够使网络为自己进行较为简单的服务.但面对略高级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技巧.通过日常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没有养成较好的上网习惯的现象.这些问题通过本课都

将一一进行解决或改善.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正确认识网络的便利和信息化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使用要求.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搜索中建立分类查找的思想,掌握对关键词的提炼技巧和要领,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与优势,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重点:两种搜索方式:相关专题搜索(即分类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每种方式的形式,特点,使用技巧是学生应该重点把握的.尤其是关键词搜索,使用熟练后将非常方便.而且此方法目前在网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难点:(1)分类搜索对学生分类能力的考察和要求.在学生没有正确把握搜索对象的归属分类的情况下,很难顺利使地用

其完成搜索任务.这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类概念,培养其分类能力.

(2)关键词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空格”,”+”或”&”连接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搜索的核心在于关键词的提炼.要提高搜索效率,做到”用最少的关键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这样三最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也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练习要注意尽可能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提炼关键字的技巧,自觉培养提炼能力.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3)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师: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高中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鲜活,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对保守拘泥于旧规矩的人普遍反感。从他们厌恶的对象自然援引到课文上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对研讨对象——别里柯夫产生厌恶的感情基调,这种反向进入的方式也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整合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小说的情节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从梳理情节入手,可以很自然很顺畅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扣“套子”概括表述的要求,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这为学生进一步探查别里柯夫这一形象特征的内在意蕴作了必要的铺垫。而在这基础上的深入研讨就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整体感知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也都有很大的好处。)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

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5年,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投影: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请分组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并写出本案的“结案报告”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年月:某年某月某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真心相爱吗?

答: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思想守旧、心理古怪、言行怪异,我们缺乏相爱的基础,但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他确实是一个可笑的典型,他的所作所为太有讽刺性了,他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正表明了他的可悲、可怜与可笑。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他俨然是一个皇家警察,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人都怕他呢。

本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组裁定,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更新观念,走出套子的怪圈,明眼看世界,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者、发动者、支持者。真正的生成主体是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之所在,就在于“感觉”即“掌握”。由谁来“感觉”,就由谁来“掌握”。别里柯夫之死专案调查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重对话,不断加深“感觉”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生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别里科夫死了,但生活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学校决定为别里科夫立一块墓碑,为了警示后人,现征集墓联。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所有获奖者的作品均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要求:形式上,墓联要符合对联特征。

内容上,符合别里科夫形象的主要特点,能体现设计者的态度与感悟,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附墓联:

1 、守旧必死,创新乃活。

2 、因循守旧老套子,鼎新革故新路子。

3 、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4 、拘守老套子死路一条,树立新思想前途无量。

5 、老调子老套子老顽固,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类。

6 、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7 、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
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

激发学生的潜能,点亮他们智慧的火把。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树立热爱大自然的理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3.学习文章通过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步骤:

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我们先看一组关于星空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

(教师播放图片)

(生思考、讨论交流、举手发言)

师: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的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繁星的人,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一定想知道他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吧?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1.走进巴金:

(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巴金,教师作适当补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

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收获》主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半明半昧( ) 霎眼( ) 模糊( )

纳凉( ) 摇摇欲坠( ) 静寂( )

(注意加点字字形:繁星 密密麻麻 萤火虫 梦幻)

1、指导朗读

朗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对每句话来说,又要初步明确所用语气语调,是用上扬调、平直调、曲折调、下抑调中的哪一种来表情达意,在一句话中,还要确定变音及重音的读法

(以第一段为例,教师范读)

2、配乐朗读

配舒缓的《小夜曲》,每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后谈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让学生尽情朗读,以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对朗读有特点的每一处地方都给予肯定,以激励学生

3、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2)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学生划出看星星的时间、地点)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1.我们在星空下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那么巴金在繁星下有何感受呢?请再读课文,找出抒写作者三次看星的情况和

感受的语句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使我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他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他们在小声说话”

2.对照课文仔细研读,比较三次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第二题)

①分别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这种感受

②想想看,这三次所表达的感情分别像是和什么人的感情

(这两个问题比较开放,学生回答意思对即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即时引导启发)

第一次 如:甜蜜、温馨 母亲

第二次 如:亲密、投机 伙伴

第三次 如:惬意、信赖 知心朋友

3、为什么三次看星的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根据需要可补充介绍下列背景:

(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学习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去法国“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欧洲的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

讨论后明确:

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亲切、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会变得像有生命似的

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的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作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从文章内容、写法、学生情感等方面总结)

1、熟读课文第三段

2、语文活动:望星空

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繁星

巴金

从前 三年前 如今

家乡 南京 海上

母亲 伙伴 知心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养成观察和热爱自然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难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抒情状物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交流、练习

教学目标:

1.听写生字词

(半明半昧 霎眼 模糊 纳凉

摇摇欲坠 静寂 萤火虫 梦幻)

2.展示上堂课课后作业“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在全班范围内,教师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朗读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发现)

(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特点可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

1、品读课文3、4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

①“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②“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③“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行中“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2、从这些描绘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星星有着怎样的感情?

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以“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为题,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1、熟读课文第3段

2、预习《冰心诗四首》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十

1、激发兴趣,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使学生能主动动笔写作文。

2、能比较清楚地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课件,稿纸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答:喜欢)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度快乐时光吧(cai出示:快乐时光)在做游戏之前,咱们先做做准备活动。

同学们,我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相信,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那么,想一想:一个人有那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呢?(指名答)

2生说:声音(对,每个人的声音和别人不一样)、性别、外貌、年龄、个性(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有的人温柔一点)、爱好(说到爱好,不错!)、经历的事(你真是留心生活的孩子)……

(生说完老师请每个学生上台将自己说的上台来板书在黑板上)师评价:哇,你们看,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地方都和别人不一样。(如果有没说完整的,老师继续问:)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再想一想?(继续指名答)那老师帮你补充上去(师将补充答案板书到黑板上)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黑板上的词语)

大家说的真好,看样子,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和别人不一样。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指的一个人的特点。(板书:特点)

二、细观察,说不同

1过渡:刚刚我们了解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咱们开始进入游戏,男同学一组,女同学一组。咱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非常有特点的,现在请两边各自推荐一名你们觉得最与众不同的同学作为你们的代表,选谁呢?(生推荐代表,师选取呼声最高的男女同学上台)那么现在我们全体的男同学就和某某某一组,全体的女同学和某某某一组。

2注意:仔细观察,看一看他们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对了,加一分,说错了,可是要扣分的。咱们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轮流来说,看看谁最有勇气,第一个说?来,女士优先,你先说。(指名一女生说)咱们还得请上两个小记分员,帮他们加分,女同学先加上一分。下面,男同学,该你们了。

3指名生说,师随机评价。如果有孩子说重复或者说错的,老师说:这次原谅你,不扣分,但是不能加分,再接着好好想一想。

评价:(好极了!请你大声的说出来)(你觉得他观察得怎样?很仔细!)(看样子你对他们俩非常了解)(来!继续!)(虽然语言表述不一样,但内容差不多。)(真棒,看来男同学不甘落后)(挺好的,从衣着上发现了不同的地方。)(真好,观察非常细致)(好,再往下,观察得不错!)(男同学现在举手比女同学积极,女同学注意不要落后啊!)(看来呀,这一条还观察得不够仔细)

4师:除了这些,你还能结合自己平时对他们的了解来说说吗?(谈到性格,真好!……看样子,你还知道了他们发生的事情……你对他们还是比较了解的……)

5、讲台上的两个同学自己讲述自己的事情。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都总结得挺不错,那么,现在,你们俩自己有没有想说的?有!谁先说?

(1)女生说……

师生评价:你们觉得她说得这件事怎么样?(抽生评价:非常好玩:很有趣)她要不说你们能知道吗?

(2)男孩子想说吗?

师;刚才有人观察到这一点吗,(生答:没有)通过他这样一说,我们就更了解他了。

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哪组获得了优胜?(学生答)

三:小结并揭题

从刚才的游戏和这两位同学自己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吗?(指名答)师总结: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还有,刚刚我们听了他们自己说出的事情,我们发现了谁最了解自己呀!(生齐说: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光听别人说还不够过瘾,让咱们自己也来争取一个机会,(出示课题:介绍我自己)来,大声读一读!

四:向别人介绍自己

1师:既然是介绍我自己,那么老师提一个比较傻的问题,谁来介绍啊?(我)请大声地告诉大家,谁来介绍啊?(生大声回答)自己应该是最熟悉自己的啦,那么,想向别人介绍什么,谁做主哇?不想向别人介绍什么,谁说了算?那么现在琢磨琢磨,你想向别人介绍什么呢?概括地说一说(指名答)师及时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来总结学生说的是哪一方面。

大家说的非常精彩,可是,老师有一点担心,大家都是从长相,爱好,个性这些方面来介绍自己,那会不会写出来的文章一个样啊?生答(不会)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答)同学们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cai出示:抓住特点。师在特点两字前板书:抓。学生跟读)什么方面的特点呢?(指名答,挑出说每个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的学生进行评价)他说的这点特别重要,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和别人的怎么样?(生答:不一样)一定要抓住自己与众不同的经历来写。

那么,现在静静地想一想,你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呢?这样吧!老师来帮助你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课件配乐并出示种花、打篮球、踢足球、跳绳、弹琴、画画、跳舞、做作业、看电视、拖地、浇花、看课外书……)

2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

师:怎么样?想起什么了吗?这里面有你影子的请举手!祝贺你们!这里没有你的影子的请举手!那赵老师更要祝贺你们!因为你们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里只是很少很少的一点点。那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最想把自己的哪个特点向别人介绍呢?(停顿半分钟)从你们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想介绍自己啦!那么请大家先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吧,交流时要注意:(1)、每个小朋友都必须说说。(2)只抓住你最想告诉别人的特点来说说,可以是长相、性格,也可以是爱好。可以说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几个方面。(生交流,师巡视参与并随机评价)

3生在全班交流,师、生随机评价

(1)、过渡:同学们交流得这么热烈,老师都着急了,真想听听你们的介绍,你们愿意让更多的人了解你、欣赏你吗(生答:愿意)那就赶快把自己介绍出来吧,谁最先来?

(2)、指名答,师、生评价。

设想:a、(学生说得很好。)师: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他是从哪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呢?(长相、性格、爱好……)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喜欢……的孩子。

b、(学生说得好。)师:你说得可真有趣!老师等着欣赏你的佳作!

c、学生说的较差。师:怎么样?生:把自己的特点说得太简单了。师: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指名说)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来把自己的特点说清楚。

d、学生说得不够清楚。师:老师知道,你是想告诉大家你……的特点,只是因为优点紧张,没关系,下去后好好想一想,相信你会把作文写清楚的。

e、学生说得好。——好极了!掌声在哪里?

4小结并板书:老师真羡慕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就要抓住自己的一到两个特点来写。而且,还要把自己的特点像刚才的同学一样,把它说明白,写清楚。(板书:写清楚)

五:听例文

1:过渡:我这儿有两个小朋友写的自我介绍,特别有意思,想不想听听?

2:课件出示读例文:

a:我是一个眯眯眼,因为我的眼睛近视加弱视,虽然个子很高,比一般的同学高出半个头,但是依旧坐在第一排。我还很瘦,因此有一个外号叫“粉丝”。其实,我吃得不少,就是不吸收,更奇怪的是,我吃饭的时候经常出汗,难怪我会这么瘦。(师:你们看,这个片段就是抓住了她长相方面的特点来介绍自己的。)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十一

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民族成员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当前提倡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但是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显稳、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潜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呢?我认为,班级管理是一条重要途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级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负有重大责任。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的、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也应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把他们作为发展的对象。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因,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狠下决心从学生的“保姆”这一角色中走出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如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对劳动的认识等于一张白纸,一开始的劳动任务全压在班主任肩上。渐渐地,有些孩子会主动地拿起扫帚学着老师的样子扫起地来。有一次,我问:“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扫起地来简单轻松一点?”马上有人回答:“把凳子搬到课桌上。”我们马上试一试,效果果然不错。同学为他的聪明鼓起了掌,他在这小小的成就中尝到了积极动脑的快乐,也品味到了劳动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如果没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我们就无法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我们也无法保证学生能深刻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去。教学儿歌“绿蜡笔,画竹子,蓝蜡笔,画河川,青蜡笔,画石头,黑蜡笔,画小燕.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时,我问学生:“你还可以用什么蜡笔来画祖国的好河山?”学生马上展开想象谈论起来,忽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们也来画一画吧!”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班内已是呼声一片.于是,语文课变成了班队活动课,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一眨眼就出现在眼前,学生们从涂涂画画中,从青山绿水中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由此可见,班主任只有自身具备创新素质,才能有效地把学生的自作主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组织起来,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起点与途径,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应伴有创新情感,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教育学生具有民主与法制观念,要有责任感,要懂得文明礼貌,要学会宽容和尊重别人,还要教育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意识、求效观念,以此来健全自己的人格。而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方法应灵活多样,活动应丰富多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勇敢、幽默、独立、有信心、有恒心、一丝不苟的人格特征。另外,在班级管理中还要利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如在诗文赏读过程中,我就仿照电影“金鸡奖”的形式设立了“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配音奖”、“最佳表演奖”等奖项,在冬锻训练中评选“跳绳之星”,结合班队活动课评选“故事大王”“古诗大王”等,这些奖项都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情感、竞争活力,也正是由于班主任的这些做法,学生显得生动活泼,个个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班主任应学会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寓学于乐,让创新的花朵无尽地开放!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十二

作文应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有四个功能区: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想象功能区。我们常说的智能开发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大脑功能的问题。写作是人们调动四种功能、运用语言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文能力便是其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创新思维是有规律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实现其创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我们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钱学森认为,思维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将其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和集体思维。当前还有各种各样的提法,如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批判思维),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折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等等,实际上是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对思维形式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创造性思维,就其过程而言,常常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思维过程,但其关键之处在于突出一个“创”字,从思维形式来讲,突出求异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

在写作中,要想求异,关键是要平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来于异。循规蹈矩,步人后尘,蹈袭陈言,是不可能在写作上有创新的。求异又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写作形式上求异,也可以从事物自身发展趋势、结果、影响上求异。我们特别强调文章主题立意上的求异,发掘材料主题和表现技法上的求异。比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我们就可以选择廉洁的材料去歌颂正面人物。二是正面文章反面做,从经验中去找问题,来个反弹琵琶。比如,某校强化素质教育,开办特长班,利用星期六给学生上课。这个材料如果反弹琵琶,就可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角度去获取材料,暴露该校以“素质教育”之名行捞钱之实、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这就有鲜明的逆反性,自然文章也就有了很强的个性。

其次,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包括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综合性与预见性是想象的两大特征。想象能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正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便是人与猴的各种特点的综合一样,是作者对头脑中多种感性形象(表象)的重新分解与综合的产物;
想象还能对客观现实超前反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于现实生活之前,是对未来的预测。

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人如果离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想象是无从形成的。这正如同先天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一样,人的想象依赖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生与发展,它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大脑的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中的反映。人们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譬如从天空想到太阳(相近),从葡萄想到珍珠(相似),从烈日当顶想到风雨如晦(相反),从吴运铎想到奥斯特洛夫斯基(质同);
人们由想起一件事物又想到相关的另一件事物,譬如由花朵想到果实,再由果实想到丰收,从丰收想到劳动(相关)等等。这都是联想。联想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使人的认识由此及彼,由点到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离不开想象与联想。想象力、联想力是作者构思文章,反映生活的强有力的手段,没有想象、联想的能力,就没有作品的产生。

当想象和联想参与作者构思文章时,就把感性形象带人构思之中,这样,促进思维的活跃与豁通,使人浮想联翩,从而为灵活构思、开拓思路创造了条件。想象、联想具有沟通、综合记忆表象的突出功能,这使作者能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的写作境界。

在奔放的想象与联想之中,作者不仅能为文章编织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融人深刻、闪光的思想,而且还能驾驭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改变平直呆板的形式,以适应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

想象、联想总是与情感做伴的。丰富的想象、联想能使作者激情满怀,文思横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将自己浓郁的感情色彩涂抹于写作对象之上,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以真情实感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想象、联想将读者置身于形象感染之中,用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使之产生爱憎的力量,并用这种力量推动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深化。

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作文时思维就会极其活跃,也就会写出卓有新意的文、章。

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篇十三

第一课时

1.说说七(上)语文教材内容的构成情况。

2.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3.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合作、探究、讨论。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语文课本。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目录部分,说说: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名称是什么?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指名学生回答:

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

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

根据每单元表现的题材内容来划分的。

2.再请同学们看一看每一单元的内容,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

同:课文、诵读欣赏、写作。

异: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等。

总结:现在的语文,包括很多的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要求学生在刻苦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积极地参加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金色年华,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老师和学校。

1、播放《西游记》等动画片段,让学生指认片名,评价人物

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曾阅读过的文学作品

(1)谈一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己对此的看法

(2)谈一谈自己读文学作品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让学生尽情阐述,可让学生补充描绘)

同学们刚才的谈论,涉及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在我们眼前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逼真的剧目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弥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个人,但有不少同学会想,“文学”,多么高深莫测的字眼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散文,看作者赵丽宏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打开这扇门。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1、分析文题:

(1)讨论:“门”真的是指门吗?为谁打开门?文题的题眼是什么?以此为题的用意是什么?直接改为《文学介绍》好不好?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
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明确:

“门”:比喻某一领域的入口,此指文学领域的入口。

“你”——“青少年读者”,是行为的对象

题眼:“打开”本文重点是引导我们怎样打开文学大门,欣赏文学的魅力。

文题字面意:为你(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入口。

深层意:让你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某一领域(文学)的无限风光。

文题作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文学介绍”则显平白无味。

2、简介背景:

本文是语文出版社、天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存·文学卷》的序言,赵丽宏是该书主编这篇序言就是为了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选作初中语文课本六册书的首篇课文,也可看出编者的用意:引导我们亲近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学好语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上黑板写出文中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字词,其它学生补充,集体学习,老师可补充重要字词

(2)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教者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感情2、感知文章内容和结构

(1)提醒思考:

文章有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二字?那么,文章是围绕标题中哪一个字入手来构思全篇的?

(2)教者点拨明确:

课文围绕一个“门”字,议论大门(1—2段);
初识大门(3—4段);
打开大门(5段)(教师板书)。

这三层逐层深入,先谈论一般的门,再认识文学之门,最后暗示读者去打开神奇的文学之门,使读者渐入佳境。

齐读课文第1—2段

讨论:

①第1、2段是怎样围绕“门”展开阐述的?

②第1段两个“世界”的含义

③第1、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教者巡视,点拨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第1、2段从“门”入手,由“无数关闭着的门”到“每一扇门”,到在门前的“态度”对比,阐述了打开大门的必要性,然后又用“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阐述了打开大门的充分条件。

②第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第二个“世界”指:领域

(这两个“世界”的含义要结合语句从范围上区分)

③第1、2段是引子,为下文亮出文学大门蓄势

请你谈一谈你对“进门”和“不进门”的看法

1、掌握字词

2、熟读第4段

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散文)

议论大门(第1、2段)

门初识大门(第3、4段)

打开大门(第5段)

第二课时

1.领略文学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努力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2.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方法;
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重点: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讨论

1、听写生字词

2、抽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1)说说课文题目的含义

(2)课文怎样围绕“门”来构思全文的?

分别指名读3、4段,对第4段要反复朗读

三、内容讨论

(1)第3段在文中作用?

(2)在第4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对文学的理解的?

明确:

(1)第3自然段由“无数”转到“一扇”,初步点题,写明这扇门是“文学”之门,引出下文

(2)第4段从四个方面谈对文学的理解

第一个方面:(第1句)文学的特征:文学以语言为工具

第二个方面:(2—4句)文学的内涵(概念的内容)

第三个方面:(5—8句)文学的功能

第四个方面:(9—13句)文学的育人作用

(方法指导:通过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再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段讲哪几方面的意思?)

精读文章第4节:

1.选取本段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结合课文和具体文学作品,说说文学的魅力

(此处,教者可以加以示范)

例如:我最欣赏的是“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由此我联想到的是《三国演义》,故事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军事斗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成功的塑造了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乱世奸雄曹操,还有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孙权等等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赏析相关语句

2.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3.找出本段中心句,理解它的深意

第12句,反复朗读至背诵

这篇文章既是一篇序文,又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这篇文章在语句表达上的妙处

指导:可以从修辞、词语等角度品味咀嚼

作者把文学比作一扇门,在你的心目当中文学又是什么呢?或者你把书看作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由谈谈

学了这篇序言后,你觉得为什么它能够给青年朋友留下深刻印象?

(由学生讨论、总结)

1.引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他们了解、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的大门

2.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3.亲切的语气和真挚的感情

1.在精读的基础上摘抄词语和文句,制作读书卡片

提示:可按词语归类按句子描述或阐述的对象归类

按运用的修辞方法归类按自己以为最美的语句归类

2.熟读第4段

3.预习《繁星》

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内涵

文学之门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育人作用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信息化 创新 最新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13篇) 最新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13篇) 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