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九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4-12 12: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九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九篇)(完整文档)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 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 教学理念。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 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 品味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人情入境。

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 课型:品味鉴赏课。

2 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 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1 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

诵读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

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

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

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

2 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

3 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

三、活动之二:品味——体悟情感之美

1 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拈取“愁”这个情感基调。

2 学生活动:自主发现、自主品味“愁”的具体表现。

3 结合诵读,品味语言。根据学生自己的发现相机点拨,师生、生生完成对话交流。例如: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⑤“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

这三旬一方面暗示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与期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

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

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
“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引用名家论述(出示幻灯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之瘦,次又发现自己之瘦,最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

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
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

4 再请学生诵读。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诵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

四、活动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 词主要通过什么抒发愁情的?

“黄花”“黄昏”“酒”“西风”等意象极力传达相思之愁情。

2 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

3 师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
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
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
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五、活动之四:练笔——表达诗意之美

以“相思”为话题写一个句子。写好后让学生逐一朗读。形成一首首现代诗。

例句(出示幻灯片三):

相思是风筝,飘飞的你,永远在我的视线里。

相思是暗夜里那盏不眠的灯,醒亮着寂寞。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红泪,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六、齐背全词

七、总结(出示幻灯片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清代陈廷焯评《醉花阴》)

相思是如此美丽,而又如此凄苦。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相思?你如果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相思,那么请到《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里去寻找吧!

八、教师改诗相赠(出示幻灯片五)

相 思

晚来的风摇曳烛影

惊醒了

蜷缩在梦里的冷

北去的雁衔去相思

伤感了多少西风

系在窗棂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黄花

寂寞了一个人的黄昏

却盛开着满野的柔情

九、布置作业

1 从课外搜集有关相思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

2 将《醉花阴》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或现代诗歌。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
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
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使…。.快;
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0、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
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11、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 )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2、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 )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二、简答、翻译题:

13、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

14、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

15、文章写少者、强者殁而长者、病者存,申写十二郎之死全出意料,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的?

16、文章中写自己“想到双方幼子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时,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有什么作用?

17、翻译下列句子(第3题为划线句):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3)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①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土,则如之何?”王曰:“己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②。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1课时

1、导语:

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

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中年兄殁南方( )

②请归取其孥( )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④明年,丞相薨( )

⑤呜呼哀哉!尚飨( )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⑦及长,不省所怙( )

⑧窆不临其穴( )

2、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遇汝从嫂丧来葬(sāng)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shě)

c.虽万乘之公相(shèng)

d.吾往河阳省坟墓(shěng)

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①及长,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止一岁( )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

⑥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⑦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⑧窆不临其穴( )

4、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没世、死

b.遇汝从嫂丧来葬 丧事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忧伤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敛不凭其棺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d.毛血日益衰

6、选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惟兄嫂是依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b.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吾往河阳省坟墓

汝来省吾,止一岁

d.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7、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汝之子始十岁 长者衰者而全乎

使取汝者始行 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不同

b.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也相同

c.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相同

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也不同

②如耿兰之报 然后惟其所愿

如不能守以终丧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a.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不同

b.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也不相同

c.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也相同

d.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相同

8、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③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未可以为信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

9、下列对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而神者诚难明

③诚知其如此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薨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b.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c.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少年。

d.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11、下列红色词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志气日益微

b.谨拜表以闻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臣具以表闻

12、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赵悰妻父为钟凌大将,悰以久随计不第,穷悴愈甚,妻族益相薄,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军中高会,州郡谓之春设者,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其妻虽贫,不能无往。然所服故弊,众以帷隔绝之。设方酣,廉使忽驰吏呼将,将且惧,既至,廉使临轩手持一书笑曰:赵悰得非君之婿乎?曰:然。乃告之:适极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书,乃榜也。将遽以榜奔归呼曰:赵郎已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帐,相与同席,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1、以下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妻族益相薄 轻视、看不起

b.然所服故弊 困乏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急速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赠送

2、以下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悰以久随计不第

b.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3、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廉使忽驰吏呼将

然所服故弊 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也相同

b.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也不相同

c.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不相同

d.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相同

②乃告之 虽父母不能不然也

乃榜也 其妻虽贫,不能无往

a.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b.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d.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4、对下列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b.众以帷隔绝之

c.乃告之

d.妻之族,即撤去帷帐

e.州郡谓之春设者

f.赵悰得非君之婿

①之的用法和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②之指代赵悰夫妇的是:

5、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赵悰及第 b.及第之后

c.及第前后 d.及第之时

附参考答案

一。

1、①mò ②nú ③sì ④hōng ⑤xiǎng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d;

3、①依靠;
②停、住下;
③真实、确实;
④继承人;
⑤继承;
⑥慰问;
⑦墓地;
⑧下棺入穴;

4.b; 5.d;

6.c; 7.①a ②d;

8.b; 9.d;

10.c; 11.a

12.b;

二。

1.b2.a

3、①d ②d 4.①df ②b

5.c

对科学的科学评判

高二(10)李童

时下,科学引起的技术革新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科学是把双刃剑,这是人们所公认的。那么,科学在有益于人类的同时,本身是否也包含着邪恶的成分呢?科学事业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量子物理学家费恩曼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记录了他探索这个问题时的所思所悟。首先,他认为科学知识能使人们做许多事业;
但,科学本身可没有带着使用说明。的确,当科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时,功劳应有一部分属于指导着我们的道德选择。佛经中有一句箴语:每个人都掌握着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也同样能打开地狱之门。从最早暴露科学两面性的曼哈顿计划到最近的克隆人事件都可以看出,科学恰似这把钥匙,在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这种意识,正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具备的。但接下来,费恩曼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科学的这种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本身是一种价值。对于这种钥匙,用它开哪扇门的过程,本身已经有价值了。当人类用核武器互相威胁的时候,当我们为了克隆人应不应该而争论不休,最终立法禁止的时候,其实正在进行这个过程。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当人们回顾科学带来的灾难时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中汲取了它的价值,获得新的发展,向人类理性的更高台阶上迈进了。

费恩曼的第二个观点是认为科学可以提供智慧和思辨的享受。我十分同意他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正是为了让各种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么科学家们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学习、思考就可以获得这种享受。而这往往是被终日忙碌于家庭与工作的人们所忽视的。

另一个不容低估的价值是科学改变了人对世界的概念。过去,在人的心中宇宙是固定的,经过漫长的时间后所有事件会重演,所有的人会复生。机械唯物主义虽然使人们抛弃了循环事件的想法,描绘出的图景似乎也是一种确定的东西。广义相对论彻底结束了绝对时间概念,而量子力学则终结了确定性,明示我们一切事件都是建立在几率上的,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各种现象。在不断探索的旅程中,以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已经变为了现实。知识的进步总是带来更深、更美妙的神秘,是一种近似宗教的感受。没有科研经历的人大概不会有这种感觉,可虽然如此,我想我能明白他的意思。每当我在书店里走过一排排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化学分析的书籍时,都会有一种激动和朝圣一般的虔诚,尽管我一本也看不懂。那时我总觉得在我面前的不止是书,更是人类辉煌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对科学的了解仅限于课堂和一些科普著作,但我已经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伟大,这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不太能用语言表达的。我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把科学作为一个事物,而不去更多的思考品味的话,将是他一生的遗憾。从这点上说,科学的巨大魅力也是它的价值之一。

文中阐述的最后一个观点,稍稍有些间接。费恩曼认为,科学家的无知、疑惑、不确定的经历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史上,完全确信某种理论而不留任何余地的科学家结果几乎都是无一例外的保守、错误,甚至影响科学的进步。当我们承认自己知之甚少的时候,我们便开始找到了发展自身的道路。在此,我惊讶于费恩曼的丰富联想:民主制度即由此缔造。他称这是纠偏的方法。正因为没有一个人绝对懂得如何管理政府,才有民主制度来保证新的想法产生、被尝试,并在必要时被抛弃。这段内容我反复读了几遍,真正明白后我顿觉费恩曼思想之深刻。思想自由,承认无知是伟大进展的基石。这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上是一致的。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国家如果首先不具备科学的精神,不能深入认识科学的价值,是绝对不能取得较大的发展的。只把目光投向科学的应用性、实效性, 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

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费恩曼从理性的角度对科学的价值作了一个具有科学的严谨态度的评价。这评价对于当今充斥着科学的威胁、科学理论的终结观点的社会,值得深思。

【评语】

《对科学的科学评判》是一篇读书心得,作者谈了她读美国量子物理学家费恩曼《科学的价值》一书的体会。文章采取边介绍、归纳作者观点,边谈自己阅读心得的方式,每介绍一个观点,习作者就谈这一观点的指导价值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井井有条,又颇具个性。特别是写自己徜徉于书店那书海之中的感受,既是对费恩曼的理解,又是习作者思考的收获,同时也印证了费恩曼的观点,构思巧妙且逻辑清晰。可以讲,全文充满了睿智和灵气,是一篇耐读的好文章。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阑玉砌(qì) 骤雨(jù) 暮霭 (ǎi) 樯橹(qiáng)

b. 乍暖还寒 (hái) 槛菊(jiàn) 凝噎 (yī) 都门(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笺 (jiān) 不谙(ān)

d. 寒蝉凄切(qī) 将息 (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婉约 沦陷 愤激 凄切 帐蓬

b. 颓废 良晨 樯橹 迢迢 韵脚

c. 暮蔼 鹊桥 苍陌 仓皇 豆蔻

d. 飘零 烽火 不虞 芍药 贬谪

3、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

1、 c

2、 d

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

提示:上片:意象 细节 手法 炼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

3【雨霖铃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

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3.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

c.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

二、阅读实践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
“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 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 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课外拓展】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题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
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
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
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

1、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鉴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3、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

4、学会表演短小的戏剧。

教学重点:目的1、2、3。

教学难点:目的4。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味演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所学的都是多幕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幽默的独幕剧——那就是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

二。介绍作家作品:

1、丁西林(1893~1974),字巽(xun)甫,江苏泰兴人,现代戏剧家、物理学家。青年时代曾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欢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抗战期间,创作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以及《三块钱国币》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其剧作数量不多,但独具风格,尤以独幕喜剧见长。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他的剧本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其中虽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担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九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
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推荐访问:高二 语文 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九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九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