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13篇(2023年)

时间:2023-07-26 1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1982年,中共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13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13篇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1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6、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8、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以世纪》。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和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期中考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992年,党在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5)1997年,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2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简称过渡时期)

1956——197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78——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

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的新是指社会性质产生了变化)。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结论: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与中央谈判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 时间:1950—1953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

(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总司令:彭德怀 目的: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4)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志愿军—— “最可爱的人”

(6)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7)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课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义: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钢、车、机、床、桥和路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意义和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五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1953--195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

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间:1956年 内容:分析了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八大二次会议 时间:1958年 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发展。

(3)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①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 尔汗机毁人亡。

(6)教训和启示:

①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④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7)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兰考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大庆石油工人 王进喜。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成就 工业: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铁路: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科技: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发展

(1)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改革,1983年,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意义:①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4)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

2、建国以来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重大调整或变革?这些重大调整或变革各有何作用?

①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农业生产合作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建立,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2)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义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九课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2)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3)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4)特区建立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的扩大

(1)1984年进一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闽南三角地区。(3)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4)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目的:为了更好的实行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时间:2001年12月11日 卡塔尔--多哈 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3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简称过渡时期)

1956——197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78——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

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的新是指社会性质产生了变化)。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结论: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与中央谈判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 时间:1950—1953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

(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总司令:彭德怀 目的: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4)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志愿军—— “最可爱的人”

(6)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7)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课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义: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钢、车、机、床、桥和路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意义和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五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1953--195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

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间:1956年 内容:分析了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八大二次会议 时间:1958年 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发展。

(3)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①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 尔汗机毁人亡。

(6)教训和启示:

①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④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7)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兰考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大庆石油工人 王进喜。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成就 工业: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铁路: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科技: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发展

(1)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改革,1983年,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意义:①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4)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

2、建国以来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重大调整或变革?这些重大调整或变革各有何作用?

①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农业生产合作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建立,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2)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义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九课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2)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3)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4)特区建立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的扩大

(1)1984年进一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闽南三角地区。(3)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4)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目的:为了更好的实行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时间:2001年12月11日 卡塔尔--多哈 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4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学习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5)、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5

1、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共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

4、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5、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6

1、原因:①美国派兵侵略朝鲜。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哪些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5、司令:彭德怀

6、过程:五战五捷

7、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9、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7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结果: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义?

(1)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共同奋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8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1953年底,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颁布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地点:北京

(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9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学习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5)、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10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人物:邓小平

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①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11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1953年底,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颁布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地点:北京

(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12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6、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8、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以世纪》。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和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期中考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992年,党在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5)1997年,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篇13

1、简述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④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⑤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

(1)努力: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结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元朝时,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6)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7)1949年,国民党退台湾。

(8)1950年,美军第七航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下册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