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红色文化,兴安县红色旅游(3篇)

时间:2023-07-12 20: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安红色文化,兴安县红色旅游(3篇),供大家参考。

红安红色文化,兴安县红色旅游(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安的红色文化 兴安县红色旅游篇一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红色文

化经过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生活的磨砺,至今仍然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两种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红色文化的精髓就是“红色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主要包括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形态。

2.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赣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大、精品多、地域性鲜明等 特点,其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在全国实属罕见。1。1数量多、历时长、分布广

早在大革命时期,赣南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农运动。单就土地革命时期来讲,从 1928 年赣南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 1937 年抗战 爆发后赣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赣南革命运动风雷激荡 10 余年之久,期 间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也极为广泛。根据赣州市现行区划来看,现有的 18 个县市中,全红县就有 13 个,面积达 32923平方公里,占赣州现有 19 个县市区 数的 68.4%、面积的 84%,有 15 个县市被命名为“老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广 泛分布于赣南的瑞金、于都、会昌、寻乌等十余县(市),在空间上形成了瑞金 市为中心、南部和北部为二翼、以瑞金、宁都、于都、兴国为基地的,东连闽西、南下粤北、西进湘南、北上井冈山的赣南红色文化富集区。据不完全统计,赣南 拥有的红色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等就有 337 余处,487 余个点

1.2 品位高,拥有许多国内知名红色文化资源

赣南高品位的红色文化与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性贡献是分不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培育了赣南红色文化的高品位。到 2009 年 3 月,赣南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教育基地位共计 109 处 153 个点,绝对数居江西省第一,全国前列。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有 40 多个部委办局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部委旧址建立了本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找自己的精神之“根”。赣南 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列全国 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 个“红色旅 游经典景区”和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属“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这一主题,拥有人民共和国摇篮、五次反“围剿”纪念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地、“苏区好作风”发源地和将帅文化等系列红色经典。这些高品位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进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赣南辉煌的革命历程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内容广泛,种类众多的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缩影与见证。苏区精神

赣南是人民共和国之根,又是苏区精神之源,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转战赣南、闽西,创建了以瑞 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我们党建立人 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 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影响深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军民培育了苏区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性 成果,承前启后,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的科学内涵深化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 河和源头。而苏区干部所践行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关心群众,执政为民;
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 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维埃运动孕育的伟大苏区精神和干部好作 风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 动力。革命遗存、纪念场馆

赣南革命遗存和纪念场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见证赣南红色革命发生 的遗址遗迹、旧居旧址旧等,又有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事迹。新民主主义革 命前后,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纪念园、纪念亭、纪念塔、纪念碑 等纪念设施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遗 址旧居及纪念设施近500 余个点,其中有 4 处 53 余个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有 33 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40 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200 余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还有为数众多尚待保护与开发的革命遗存。[1] 3 红色歌谣

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为著名 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兴国山歌从 “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红色歌谣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 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遽成长壮大。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 红色歌谣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 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 动”。1933 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 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 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革命与地 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 效应。1934 年 1 月 6 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上 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 赏的艺术”。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 引为传唱。

4革命诗词

老一辈革命家在赣南创作的军旅诗词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毛 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生活战斗六年之 多,书写了为数众多的壮美诗篇。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军旅 诗词就有九首,在《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中咏出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千古佳句。1934 年 10 月开始,陈毅转战赣南,坚持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 下了像《登大庾岭》、《油山埋伏》、《雪中野营闻警》、《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 等十多首等气壮山河的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表现了共 产党人崇高理想与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些诗篇既是历史记忆,又是那个时代 写照。

5红色影视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赣南党史、军史题材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 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冬梅》、《翠冈红旗》、《独立大队》、《赣水苍茫》、《梅岭星火》、《宁都兵暴》、《封锁线上的交易》、《邓小平在会昌》、《心动岁月》、《特殊连队》、《长征》、《浴血坚持》、《那时花开》等一大批文学、电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勇于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诠释和提升了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是成长于赣南的现代红色文化。这一处处革命遗存、一首首红色歌谣、一幕幕红色戏曲、一份份红色报刊、一幅幅标语漫画、一部部红色影视不只是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成为了赣南人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之一,是赣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经济资 源、文化资源。

三、赣南红色文化的价值

1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在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中居于首位,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推动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等作用。

1.1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及内容。执政文化是执政思想的重要精神载体,是关于执政思想、制度和心理的凝聚,它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包括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心理等丰富内涵。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执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总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执政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体现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与红色精神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所蕴涵的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价值观、思想素养,为构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同时中共执政文化的形成又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执政队伍和民族的素质密切相关,而且与执政党执政理论也直接相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中共执政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的执政方略的形成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否则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就会缺失传统根基。

红色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灵活应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理论成熟到政治执政成熟的体现;
就其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利用红色文化的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有利于使各级党组织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科学的执政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2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从本质上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它直接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其它素质,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2.1.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方向指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就要求与之相符合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如经济文化、经济道德、经济思想为其服务,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行为。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等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可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沿着正确轨道有序运行。

2.2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教育以现代意识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使其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从而使人们以先进意识支配其经济行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发挥推动作用。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胜利的精神来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胆略提高人们改革的自觉性,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提高劳动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劳动者钻研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提高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3.红色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太完善,市场上还存在欺行霸市、缺斤短两、假冒伪劣等不良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加强红色文化建设,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建立先进健康的舆论环境、诚信互利的道德环境和安定祥和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人们从片面的、狭隘的、短期发展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不仅能够营造有利于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还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指导。

2.4.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消费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它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任何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都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近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个消费热点,这使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产业也出现了规模化经营和系统化管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支持与推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发展。

3.1.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前提。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红色文化教育过程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传播、继承的过程,这种传承过程不是单向的灌注,也不是既有文化的不断重复,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展既有新的东西的增加,又有对旧文化的改造、对陈旧观念的摒弃,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而逐步形成的。二是具有文化渗透、创造功能。红色文化教育总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渗透到各种文化中去,既有对社会主流文化弘扬,也有对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亚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引导,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良好氛围,并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有益成分,促进主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3.2.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为一系列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更体现为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层面的巨大变化,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但是,当下的文化建设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确实在某些文化领域大行其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无论是对一个人或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它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力宣扬红色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三俗”之风净化文化领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红安的红色文化 兴安县红色旅游篇二

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2011-01-09 22:47:08)

辛向阳的博客

http:///haxxy

一、普查工作概况

2010年4月13日,我办接到黄冈市委党史办通知,正副主任前往黄冈市参加了全市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18日,县党史办向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汇报了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并就迅速在县内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上交了汇报和申请。5月20日,红安县成立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
县委办副主任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县党史办主任周、县档案局局长刘、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戴、县文化局局长李、县民政局副局长詹、县统计局局长翟、县旅游局局长金、县文物局局长夏、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和各乡镇(场)宣传委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党史办公室副主任辛兼任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县委办公室向全县各乡镇、各机关事业团体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

7月中旬,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项资金6万元到位,党史办为普查工作专门配置了一台电脑和数码相机。8月28日,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班正式组成,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普查将是黄冈市乃至湖北省革命遗址普查的重点,因此,仅仅依靠专班的力量在短短的数月内将全县所有的革命遗址逐个查清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点出发,专班同县文物局取得联系,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革命文物类的资料全部调来进行清理核实。文物普查和革命遗址普查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革命遗址普查对历史背景和照片这两个方

面的要求更细更全。因此,在整理文物普查的成果时,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宁缺勿滥的原则,对历史背景出现错误的,予以更正,对历史背景介绍不清楚的,予以充实。

9月30日,专班基本完成对县文物局普查资料中革命遗址类的清理,采用并认可了他们普查出来的革命遗址180处。10月7日,专班对全县所有遗址点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和拍照。11月8日,普查专班基本完成对全县所有革命遗址的调查、拍照和登记表的填写,全面地转入对普查资料的编辑、背景资料的撰写和校对工作。

12月16日,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此次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共查出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199处(其中,国保单位“七里坪革命旧址群”所含的37个点均分别填写了普查登记表,作为37处计算。),共253个,其它遗址2处共4个,合计总数为257个。按保护级别来划分,全县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9处39个(按文件分,应为3处3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20个(其中,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4个,陂安南县革命旧址群含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90个,未定保护级别的66处108个(其中,李先念纪念园内含4个,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含31个,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1个。);
按此次普查要求的类别来划分,全县共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5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90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个,烈士墓(含烈士墓群)37个,纪念设施29个,其它遗址4个。其中已损毁遗址10处。红安县共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4个。

二、革命遗址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安自1923年冬建党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26年间,党组织始终存在,武装斗争始终坚持,革命红旗不倒,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足迹,革命遗址可以说是遍布全县的角角落落。而今,新中国成立已逾60年,大批革命遗址的保护均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遭受自然风化和生物破坏十分严重。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未经维修的革命遗址风化腐蚀程度很严重,木结构的遗址大多都遭受到白蚁等生物的破坏,很多遗址还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屋顶倒塌等现象,这些损害对于革命遗址来说是致命的,特别是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如不尽快维修,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2、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旧址保护间产生的冲突。红安的革命遗址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的乡村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近,经济的活跃也刺激着农民加快了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而我县的很多革命遗址是私人住宅,一方面农民急于改善居住条件,需要对自家的房屋进行翻修和改造,另一方面旧址保护又需要维持旧址的原貌,这一矛盾成为我县当前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难题。从这次普查的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县已有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户主改造成为楼房。有些革命旧址的户主为了图省事,干脆另辟新址建房,将革命遗址当作堆放杂物或圈牛养猪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比如李世焱将军故居,戴克明将军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且如此,一些没有申报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又具有相当影响的革命旧址其命运就更不用谈。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多年来,红安历届县委、县政府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既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来管理全县的文物,也投入了相当的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然而,红安是一个党史大县,拥有数目众多的革命遗址,且大部分革命遗址分布零散,加上数十年的风吹雨打、白蚁蛀蚀,使得遗址维修的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大,而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对于数目众多而又亟待维修的革命遗址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由于很多革命遗址地处偏僻,罕有人至,即使想对遗址进行维修,仅材料的运输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是经过了维修,日常的维护也是一个难题。

4、遗址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力度不够。我县现存的革命遗址,只有刚超过半数的被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被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要想让革命遗址受到应有的保护,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保护遗址的工作就做不到有法可依,因此保护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5、部分单位和个人对革命遗址保护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人对革命遗址的认识不到位,2005年,红安县委、县政府曾号召县直单位对全县61位红安籍授衔将军的故居进行维修,并且将每一处将军故居的维修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到了具体的单位。这既是红安县委、县政府重视革命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也是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新思路。就我们这次普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县直单位能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待的任务,但有的单位为了图省事,不对将军故居作深入的了解,只向将军故居所在的村交几千块钱了事,负责任,有认识的村还能够保证故居维修的实施,不负责的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将军故

居易地挂牌,比如袁克服将军故居。更有单位将原本摇摇欲坠的将军故居拆毁后,拖两车水泥砖给将军的亲属了事,比如詹少联将军故居。

三、革命遗址保护管理的建议

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毁,将不复存在,通过这次对全县革命遗址的普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现结合本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现状,谈几点看法:

1、学历史,树典型,强化干部群众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革命遗址保护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革命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保护工作才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在普查中,曾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发现一处尚存24冢红军烈士墓的墓群,这个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墓群,之所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依然保存完好,正得益于该村村民对烈士墓群的维护,特别是该村老支书姜能山,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地看护烈士墓群,每年清明还为这些烈士墓除草、培土,而今支书年纪大了,新的支部书记又接下了这个看护的重任。熊家咀村支部这个自发保护红军烈士墓群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究其原因,也正是他们熟悉红安的革命历史,得知今天的幸福来自于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与牺牲,有了这个前提,他们才能够自发的、有连续性地对这些红军烈士墓进行保护。因此,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党的历史的氛围,大力宣传象熊家咀村支部这样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不仅在革命遗址保护上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与党的十七大精神也是相吻合的。

2、着眼于重要革命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兼顾所有革命遗址的维护。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数量众多,分布面积广,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社会变迁,损毁程度十分严重,从而导致维修经费需求大。在目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要将全县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手段上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对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对其他的革命遗址要确立积极保护的宗旨和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文物工作者对革命遗址的使用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以防止革命遗址被随意拆除和改变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予以维修保护。

3、整合革命遗址资源,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保护革命遗址是手段,保护的目的就要利用这些革命遗址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红安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大批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又有大批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数届红安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开发红安旅游业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以红带绿”的思路。近年来,先后对鄂豫皖革命苏区烈士陵园、七里坪镇长胜街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对红安籍将军的故居进行全面整修,对天台山、九焰山等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和修缮。这一系列措施的直接效果就是红安县接连几年的旅游收入超亿元,同时,也推动了政府和群众对革命遗址保护上自觉性。如今的红安已成为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前来红安接受传统教育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红安也被广大党员誉为心中的圣地。

“以红带绿”的这种旅游思路,也不仅是红安县所独有,象延安、井岗山、西柏坡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更全面。从这些地区亦可以看出,红色旅游发展得好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做得好,没有发展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差。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也为革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确地处理好革命遗址与旅游业的关系,不仅能让革命遗址得到有效的,持久的保护,而且,还会让我们的革命遗址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红安的红色文化 兴安县红色旅游篇三

宜昌会议论文

永恒的丰碑不朽的精神

------浅议兴安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扎赉特旗委党校:吕海庆 于智勇 张德金

纲要:兴安红色文化是构建和谐兴安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重意义以及培育和谐社会文明道德的作用。具有重大传承价值。

关键词:兴安红色文化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教育价值 兴安盟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兴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凸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内蒙古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兴安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兴安的今天,在追求兴安大地快速崛起过程中,弘扬兴安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传承价值。

一.兴安红色文化的内涵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的形态和文化精神。它起源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

“红色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勇往直前的文化,艰苦奋斗的文化,团结协作的文化;
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象。

从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内容看,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地说,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和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

红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红色文化与非物质红色文化,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物质红色文化 是指红色文化活动方式的载体,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这就是红色文化物质产品的现实体现,这些实物的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外在显型部份,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2.兴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兴安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民族解放,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文化。可以概括为:

(一)兴安红色文化特指东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形成与产生的我们兴安盟地方的历史文化;

(二)兴安红色文化起源于大革命后期,经过抗日战争,形成于全国解放战争初期,成熟于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和兴安盟党政组织的健

全完善,并统一于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之中,统属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文化。

兴安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产生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一九三一年九月——一九四五年八月。一九三一年“九·一八” 事变、东北沦陷开始,全国开始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联的和特木尔巴根等人在东蒙地方的活动,到1945年8月葛根庙“八·一一”起义结束。前后十四年的历史。

二是发展阶段: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七年四月。这一阶段,从抗战胜利后的东北、东蒙光复开始,以王爷庙为中心的东蒙地方的民族自治运动,东蒙自治政府的撤销、兴安省政府的成立和东蒙根据地的创建为主要内容,到以乌兰夫为首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机关抵王爷庙着手筹建内蒙古自治政府结束。

三是成熟阶段:一九四七年四月至一九四九年十月。这一阶段,从内蒙古首届人代会的召开开始,以内蒙古党政军组织的建立、兴安盟地方党政组织的健全完善和土地改革、支前支战为主线,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结束。前后二年半多一点的时间。

二、兴安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重大的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富含独特文化价值。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

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这些已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遗址、资料和物品等实物上,更重要的是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事迹、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因此,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讴歌革命英雄、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文化价值,可以为中国人民、海外同胞及国际友人提供一个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怀念与景仰之情的良好途径。兴安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史、内蒙古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兴安盟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兴安盟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沛。从1931年起日伪势力侵入东蒙,王爷庙(乌兰浩特)便逐渐成为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掌控东蒙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驻地——伪兴安总省。14年的殖民统治,使乌兰浩特地区遗留下大批的日军军事要塞、伪军政机关办公楼、野战飞机场、桥梁、车站和兵营等,成为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办公旧址、五一广场、内蒙日报社、内蒙师大等一批现存遗址是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我盟还有日军侵华机场、飞机库、南兴安军事工程、中村事件和葛根庙起义遗址、烈士墓等反映日本侵华罪证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鲜活教材。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能够让人真正体会到兴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些革命文

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兴安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为兴安盟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通过兴安红色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广大兴安人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通过其承载革命历史的“红色书籍”、熏陶时代新人的“红色歌舞”、激活一方经济的“红色工艺”等活动彰显兴安“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二)现实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生的价值形态,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起初,“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用于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供人们参观和学习。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满足.因此,人们的消费形态必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全国人们所熟知,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我盟尚属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能够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形成兴安盟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要举措,我们兴安盟提出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发展旅游事业,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之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兴安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

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

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就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展现“红色文化”内涵的平台。乌兰浩特作为兴安盟首府、蒙东重镇,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用民族区域自治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实践地和成功地之一。这座城市见证了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壮丽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东蒙根据地的波澜壮阔,见证了内蒙古骑兵师的成长和壮大,见证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上下求索、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乌兰浩特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沛,具备了鲜明的红色文化特性,必需加以挖掘。兴安盟的红色文化是全区、全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初步调查掌握,目前全盟共有红色文化旧址、遗址20余处,这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留下的珍贵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兴安盟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把我盟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有机地整合起来,达到有机互动、和谐统一的要求,有利于整个兴安盟旅游品牌的培育和形成。我们必须 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多

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将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态表达出来。以壮烈的战争故事和中华民族不屈的革命精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瞻仰遗迹,缅怀历史。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兴安的经济发展,帮助兴安人民走向富裕之路。兴安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兴安红色旅游具有重大经济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挥它的红色优势,使之成为发展兴安经济、造福兴安人民的重要产业。我们必须提升兴安红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促进兴安红色旅游的发展,推动兴安快速崛起。

(三)和谐的社会价值

“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价值根源于其文化特质和社会环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阶级革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征程。正是有着这种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尤其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唤起民众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文化氛围。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怀,可以培育人们的坚强信念,可以铸就人们的创新精神,可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兴安红色文化是激励兴安人民团结奋斗、追求理想、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盟有160万人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盟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兴安红色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兴安红色文化是当代兴安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弘扬兴安红色文化才能使全盟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充分挖掘兴安红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兴安盟奋斗的昨天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需要,他有助于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

美好生活。

(四).培育合格公民的教育价值

1.理想信念导向的价值

当今,在利益多元化、生存竞争和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下,部分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呈现功利化和庸俗化的特征,甚至漠视理想信念。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和为祖国奉献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下去,将会使青少年丧失崇高的理想信念,失去民族文化之根。因此,加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很重要,而且很紧迫。“红色文化”涵括了普世的价值、公理、信念,促使自主、平等、公正等进步观念在中国逐步确立和强化。运用“红色文化”教育青少年一代,才能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他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尚道德的教化价值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作为精神支柱,就难免会出现思想混乱和行为失范,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形态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普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教化人们,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规

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教化人们,可以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塑造高尚的道德。

3.健康情感的陶冶价值

情感是人们行为启动和保持的内在强大动力,是关系人格和个性养成的关键因素。但是,积极的健康情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陶冶。“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质,能够使人们的情感本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情谊、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陶冶人们的情感,形成一种健康情感与“红色文化”的融合状态,使人们在广袤的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孕育健康情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兴安红色文化蕴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深刻内涵。虽然红色征程在岁月的年轮上渐行渐远,但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在传承中离我们越来越近,它让我们获得激励奋进的现实力量,我们必须弘扬兴安红色文化,传承兴安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兴安红色文化必将继续闪耀在兴安人民战略崛起的奋斗进程中,也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凝成永恒的丰碑。

参考文献:1.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程东旺 黄伟良

2.浅论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和谐-------------------------杨 静 3.浅析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龙剑辉

4.略谈兴安红色文化----孟宪平

5.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及其价值功能----2008年10月13日 江西日报

邮政地址: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委党校 姓 名:吕海庆 电 话:*** 邮 箱:1105251956@

个人简介:

吕海庆,男,生于1973年10月,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扎赉特旗委党校讲师。现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研究。先后在《兴安论坛》《新农村》等多种期刊杂志发表《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探索与思考》《新形势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等多篇论文。

推荐访问:兴安县 红安 红色旅游 红安红色文化 兴安县红色旅游(3篇) 兴安县红色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