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10 05:0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最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篇)(范文推荐)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一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
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
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二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
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结合;
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5、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
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3、党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3)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三、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1、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2)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党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现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2、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专业。

(2)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竞争力。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2)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4)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5)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1)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2)引进高水平原版教材和自编学生参考学习材料;

(3)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
(5)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
(6)课堂教学设备购置;
(7)其他项目。

5、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1)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2)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四、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1、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2)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三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
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
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
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 陈思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四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
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
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
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
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
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
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五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6-05-09 14:55:40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3次 评论:0条

摘要:文章关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更加合理的教育体系。分别从培养目标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评估模式的改革四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概述当前,随着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日渐对教育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前教育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能仅仅是幼儿的守护者,还应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此类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修养、也拥有合格的儿童教育专业知识与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儿童的能力,使其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健康成长。但客观地讲,当前在学前教育领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幼儿园的现任教育工作人员并没能具备与社会要求相适合的专业素养,距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如何进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在就业市场的需求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下,构建更加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许多地方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结合作者的实践,最重要的改革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必须和用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完全对接,这样才能产生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同时又能在社会上体现出价值的优秀毕业生。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飞速发展变化,经济总量连年提升,产业结构更新换代,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提升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以敏锐的触角捕捉这些用人需求,随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幼教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幼教机构,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均水涨船高。一方面,这些毕业生必须能够具备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具有熟练的幼儿教育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在托幼机构的一切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必须能够在儿童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为幼教课程设计出合理的课程方案和计划;
由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成长均处于关键时期,所以这些毕业生还应做到在深层次上理解和识别儿童的各类需求,从而以合理的方式挖掘儿童自身的潜力,使其能够保持旺盛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由此可知,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其目标:第一是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也有非常全面的理论知识功底,在幼儿教育方面能够具备非常系统的知识结构,拥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熟知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同时具备科学的儿童观。第二是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所有基本能力,尤其是保教活动的能力和与专业相关的教研课题研究能力。第三是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这些学生应该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拥有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拥有必要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方面,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高职院校与本科类院校的目标是有差别的,其更加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可知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并不能照搬到高职院校之中。一部分院校原样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虽然做出一些调整,但是依旧存在着理论知识过多而技能训练缺乏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将课程体系的设置建立在怎样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上来。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为高职院校设置了五个方面的课程体系。第一方面是人文素质体系,这个体系关注的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的类别包括思想修养、法律基础课,毛邓理论,以及信息技术、英语课程等等;
第二方面是职业基础体系,这个体系关注的是增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涉及到的课程门类包括口语、婴幼儿心理学、儿童文学、卫生健康等;
第三方面是职业技术体系,这个体系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涉及到的课程包括乐理知识、儿童舞蹈、乐器演奏等;
第四方面是职业素质体系,为学前教育的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打下基础,涉及到的课程包括教育技术、综合训练等;
第五个体系是实践体系,通过为学前教育学生创造专业实训机会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这里的教学手段强调的是学前教育学生的实习,高职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原因,应该下大力气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当学生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的时候,学校应该为其创造直接在幼教机构进行实习的机会,使其具备足够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扩大自身的专业实训基地,从而给学生创造足够的实习环境,学校可以与附近一些幼教机构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从而达到双赢互利。此外还应进一步丰富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例如,可以把学生在幼教机构的实习与幼教机构日常的教学管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未来的工作状态,学生拥有了实践经历,将来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就更加容易适应环境,快速蜕变为社会所需的人才。鼓励学生破除空间限制,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去真实的幼教岗位进行体验。以实地的考察和参与来真正感受到自己专业的价值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顶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增强对此类实习模式的管理,高职类院校的教育内容中,顶岗实习是非常不可或缺的组成板块,学生通过定岗实习,才能够作到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而对于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通过定岗实习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之中逐步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可知定岗实习是一名学生成长为合格幼教工作者的必经之路。

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合理的顶岗实习模块。作者所在的某学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省内幼教机构的一线教师岗位,并且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职业热情以及职业道德,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学前教育理论活学活用的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幼教人才。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院联系接受单位,派所有的学生参加共计6 个月的顶岗实习。结合学生定岗实习之后的体会,可知在实习的过程中,使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受到了来自实践的思想教育,更加了解了幼教事业的神圣,明晰了自身的努力方向和人生道路。

在顶岗实习的体系建设方面,作者在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包括:首先应该使顶岗实习的内容尽可能丰富多彩,全面涵盖幼教专业。学生应该在实习的过程中全面体会到幼教工作者的所有工作内容,逐步学习独立带班的技巧,能够在不求助外力的前提下编写带班教育的所有文案。其次应该重视在学生实习中的指导工作,肩负着指导任务的教师必须了解其具体职责,还应督促学生遵守专业规范。第三应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规范,作者的做法是将实习过程细分成三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步骤一历时一个星期,学生在这个阶段必须能够初步了解幼教工作者的整体工作。步骤二历时六个星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掌握独立带班的技巧。步骤三历时三个星期,学生应该在这个阶段结合自己实习的经历写出河湖规范的实习总结和教学案例。第四是重视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学校应该成立实习指导小组来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过程。

(四)评估模式改革高职院校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对学生给出最终的评价,作者推荐多维的评估模式,从而对学生的考核更加立体和科学。具体的模式阐述如下:首先,应该兼顾形成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荐,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往往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当学生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之后,由相关的评估人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结合其实际完成情况和进度给出形成性的评价,而在整个任务均已完成之后,在进行终结性评价,通过同时关注结果和过程的评价模式,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好地查漏补缺。其次应兼顾理论知识的评价和实践技能的评价。不同门类的知识有着相应的评价指标,因此评价的方法也应不拘一格。举例来讲,对于通常的理论知识,依然可以选择笔试进行考核,但许多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等,建议教师脱离纸张试卷的束缚,以表演、编曲、编舞等方式给出更加合理客观的评价。第三应该兼顾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训的过程中,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往往对其表现更具有发言权,可以将这些人的评价作为学生考核结果的一部分,为其设置合理的权重。

三、结束语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上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作者所在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来看,社会上对合格的毕业生的需求十分旺盛,这就更需要我们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参考文献

[1]代东东.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10-111.[2]孙秀秋,王兴杰,王乃娟.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
210-202.[3]郭红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探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7):37-39+43.[4]王玉华.中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研究———以齐鲁师范学院与澳大利亚南岸政府理工学院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19-22.[5]杨达,来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以四川幼专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101-103.[6]李立新,赵丽“.专业标准”背景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8-3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高职 方案 最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篇) 最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