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案,孟子一则教案(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3-28 11: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教案,孟子一则教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孟子》教案,孟子一则教案(3篇)【完整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教案 孟子一则教案篇一

1、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平和思想境界。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一、导入:

同学们,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的机会。一个人如果连生命也无法再拥有了,那么他将再也不可能做别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却宁愿为了一些别的东西而舍弃至高无上的生命,比如我们熟知的刘胡兰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还有岳飞的忠精报国,为什么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脑后呢?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舍身取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是受了他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能影响两千多年,而且成为人们尊崇的道德准则,可见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语录》之““舍身取义”。

二、孟子介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孟子,有没有同学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三 教师背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

四、理解字义,文意,试不看课文注解翻译。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
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
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六、 试背课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舍身取义的事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没有践行舍身取义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孟子语录的学习,知道了儒学大师孟子的重要观点即虽然生命和正义都是他所热爱的,但如果二者发生冲突时宁愿舍弃生命以求大义,也就是会“舍生取义”,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舍义取生那是苟且偷生,“舍生取义”则能让你的脊梁挺立。

九、积累(都要求掌握):

(1)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舍身取义的人物事迹;

(2)孟子的其它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业:背诵课文;

掌握"“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孟子》教案 孟子一则教案篇二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1、学生自渎课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题,思考对自己的启示。

3、课前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一种精神。

1、给带点字注音。

熊掌( )兼顾( )舍身( )选择( )

2、辨字组词。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党 ( ) 抑(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选择——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舍弃—— 真理——

5、解释下列词语。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义:

有感情的朗读古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细细品读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探究点1:怎样理解成语“舍生取义”的意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认真读古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圈出重点字词感悟,作批注,争取课上精彩交流。)

探究点2、全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 填空。

(1)《孟子语录》节选自《 》一书,这是一本记录 的书。

(2)《孟子语录》以 和 设喻,告诉我们 的道理。舍生取义的含义是 。

2.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

3.完成《配套练习》的《孟子语录》一课。

名言积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课外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教案 孟子一则教案篇三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一课时

: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
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
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习背诵课文。

内容和孟子思想。

默写课文和练习册内容。

推荐访问:孟子 教案 《孟子》教案 孟子一则教案(3篇) 《孟子》教学设计